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讀托爾斯泰 "伊凡伊里奇的死"


最近因為研究跟面試的關係,每天都是帶著疲累又抗拒的情緒做事,不但休閒生活消失,朋友好像也沒了,生活好像只有工作跟與抗拒工作的情緒對抗。加上身體狀況出了點問題,因此度過了一段相當低潮的時間,不過也因為這樣開始思考了念研究所的意義以及人活著的意義。這段期間感謝有女朋友在花蓮鼓勵我,帶給我一點信心,還有那些給我建議的人,彭明輝的書"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"還有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"伊凡伊里奇的死",這本書跟文章讓我知道,生命其實不用太過汲汲營營一些大家都在追逐的名利與成就,"伊凡伊里奇的死"蠻值得讓人思考,內容關於死亡的生理與心理過程,以及周圍的親戚朋友,他們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。

回憶起童年,有時候會想死掉之後是甚麼樣的感覺,但是每次一想像就會害怕的心跳加速,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想做,怎麼可能人生會有到盡頭的一天,這也太可怕了。但是經過爺爺過世,外婆過世以及自己人生低潮的痛苦,了解每經過一天就離死亡更近一天,也開始漸漸了解這一句話"死了其實也是種解脫",當活著的意義被剝奪,不論是自己變成老人,已經無法再做自己想做的事,又或是像之前鴻海跳樓的年輕人,所有的人生花在沒有成就感的工作,痛苦但又離不開這種生活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死亡大概是比生活還要愉快的選擇吧。雖然不了解死後的自我到底會去哪裡,不過至少死亡並不完全代表的是痛苦,有時候也是種解脫,讀了這篇小說之後對於死更有如此的感覺。

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:伊凡伊里奇是是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的優秀律師,辦案冷酷無情卻因此有效率,積極的想擠進上流社會,結交對自己有利的朋友,追求更高的薪水以及生活品質,但是某一天,死亡悄悄的到來,病痛找上了他,他遍尋醫生卻沒有絲毫好轉的跡象,於是他開始怨恨上天,怨恨周遭的人為什麼都不真心的關心他,為什麼要在他巔峰的時候宣判他即將死亡,但當他身體狀況變得更差之後,他心裡開始逐漸接受他快死了這件事,並開始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。雖然他周圍的家人以及朋友明知道他快死了,卻並不是真心的關心他,反而是關心他的職位空缺會由誰遞補,以及金錢會如何分配等等,最後他懊悔著過去的生活沒有真正的得到意義以及滿足,過世。

這部小說讓人思考,一個按照社會的成功人物模式前進,順利得到社會成就的人,為什麼死後周圍的人卻如此對他,表面上稱讚與羨慕他的地位,暗中卻覬覦他的地位,他的薪水,甚至希望他早點死掉。這其實就是表示不思考人生意義,以及經營自己的交友關係以及家庭關係,只一味的追求成功人物模式這並不是件好事,除非你願意想像伊凡伊里奇一樣,表面上大家對你很好,其實暗中大家都看你不爽。思考過之後,,就覺得那些現實上大家所追求的物質慾望似乎也不是這麼重要了,也不用急著追尋成功人物模式,深怕走錯一步就會落入世界末日,至少現在的台灣就算領22k也餓不死,不管怎樣還是有辦法可以生存,與人比較是自己煩惱的根源,找到自己想做的事,真誠地與周遭朋友相處,從生活中尋找幸福,這些事情才是我之後生活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