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

[閱讀心得] 哲學哲學雞蛋糕


Thanks Oli lend me this book.

這本與其說是哲學,不如說是在講邏輯的一本入門書。解答很多哲學家的詭異問題,以及一些公眾問題的爭論,並且教導我們該從哪些點切入思考。現在台灣的公眾討論遇到了很多甲說甲有理,乙說乙有理,互相僵持不下的狀況。但是很多爭論的論證相當的不足,如果大家有接受這本書所提到的邏輯論證概念的話,其實這些爭論孰優孰劣可以很明顯地分辨出來,而這些沒有道理的爭論其實可以不必存在,甚至是出現在媒體上。 但,台灣現在從小的教育就缺乏邏輯思考與論證的能力,從小我們就很少有發言,辯論,也造成了長大後不擅長自己思考,組織,用文字或語言說服別人。,因此這本書的內容我覺得對我們想要在公眾討論有所突破的這一代,可以說是值得一看的一本書。



在此列出覺得印象深刻的幾個點,加上自己創造的例子,如果有興趣的請翻閱原書。

1.  問題的定義是最重要的,結論的前提是否能推導到結論。網路上核四爭論中的其中一個反方論點。如果核電廠那麼安全的話,那建在你家旁邊的話你願意嗎。 但是其中關於資格有個問題,你不願意核四蓋在你家旁邊的話,就代表你不能支持核四嗎?  這種強調對手有特定資格才可以支持自己的言論,必須要注意,這有時候並不能代表什麼。

2. 康德的道德論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兩個人都提到道德的準則,究竟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呢?康德的道德論提到,如果要驗證一件事是否符合道德,必須看如果那件事變成社會的普遍原則,是否人人願意遵守。而孔子那句話,相信大家都有上過文化基本教材都很清楚。在本書中,提到政治人物參選,他們排除萬難打擊競爭對手,希望能夠獲勝。這件事在康德的解釋,可以說力爭上游,爭取榮耀是人人都願意遵守的社會原則,但在孔子的理論來說,候選人自己不想敗選,所以不應該也讓其他人敗選。因此,就現在社會的競爭來看,孔子的理論是有不足的。


3.上帝是全知全能的,那上帝有辦法變出一個自己舉不動的石頭,然後上帝再把他舉起來嗎。這個問題在這本書有深入的討論,結論是,全知全能應該要再不自我矛盾的狀況下才能成立。。

4.在聽一個人說的話時,必須要分離出,哪些是描述,哪些是他的意見。也可以說分離出客觀的事實,以及主觀的論點。客觀的事實無法反駁,主觀的論點值得我們深入思考,這個論點是否成立,是否有支持的原因,而原因是否合理。現在連勝文提出要重振台灣成衣王國因此要拒買韓衣,台灣以前是成衣王國是事實,拒買韓衣是他主觀的論點,但是拒買韓衣是否跟重振台灣成衣王國,這是我們要省思的部分。

5. 舉證原則,舉證的責任沒有證據支持論點的那方。 假設有證據指稱我有罪,但是我認為我沒罪,但是我尚未有證據支持我沒罪,因此我有舉證責任,必須提出證據說我沒罪。

6.物化的定義為何?把人當作物體而非人類;把她性特徵當成工具;或者是人民用無關的主題評價他。生活中很多物化,就連工作時老闆交代你工作也好像也是種物化(把你當作物體),那現在很多人在批評物化女性(例如女權團體批評巨乳廣告),又很少人能提出這個行為到底是哪裡滿足物化的定義,而且就物化的定義,把人當作物體而非人類,那他們不只要對巨乳廣告提出告訴,而是要對全世界有在工作的人提出告訴了。 所以說,我覺得不要亂用物化這個字,有時候大家慣用的字,真正的定義不是你想的那樣。


7.書中提到,經由統計,哲學教授的借書不還比率特別高,所以了解道德的人不一定能實踐道德。有時候,我們會認為哪種職業的人就比較會有哪種個性,小學老師就是愛小孩之類的,但是這其實是個刻板印象,學識跟人格不一定有正面的關係。因此,像是教育部更改課綱增加公民與道德的時數,請問學生上了之後社會的犯罪率就會下降?  這是一個台灣很常看到,很奇妙的問題。

8.言論自由成立條件是在周圍的人都擁有言論自由。舉例來說,如果只有國王有言論自由,其他人沒有,他也不能得到好處,他也只能聽到他想聽的,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實。 彌爾說 言論自由的好處是讓真理充分討論後浮上檯面,這個言論自由必須是那個團體的所有人都擁有才能成立。